澳州幸运10全天计划

24小时咨询热线

+86 3695 26598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您的位置: 澳州幸运10全天计划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厨师 AI难以取代的古老职业

发布日期:2024-01-28 16:52浏览次数:

  最近一段时间,预制菜和AI厨师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烹饪,是人类最早的生存技能之一,厨师的地位自古就不容小觑,在我国,烹饪之道甚至与治国理念相互融通。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厨师这个历经了几千年的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类文明与饮食文明的萌芽来自于火的燃烧。先人从偶然尝到被火烤后更加美味的兽肉,到主动利用火,制作出散发焦香的美食,这里面不知有没有最早的“无名厨师”。

  传说中的“三皇”燧人氏、伏羲、神农氏或多或少都对“厨师”职业做出过贡献。燧人氏教会人们火烹,取代生食,解决了饮食卫生的大问题。《韩非子五蠹篇》里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民食果蓏(音luǒ)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在唐朝司马贞对《史记》增补的《三皇本纪》里,伏羲也和厨师有联系:“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庖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做荤菜的大厨”。神农氏本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因为懂得用火,被推举成王,又称“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氏教会人们刀耕火种,自己则亲尝百草,还发明了陶器和炊具。

  “三皇”虽与“厨师”有关,但都不是专业人士。有史料记载,生活在三皇五帝时期的彭祖是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也是中国烹饪的鼻祖。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在商朝,真有一位出身厨师、走向治国之位的雄才伊尹。传说伊尹出生后被寄养在“烰人”(厨师)家里,后辅佐汤王推翻夏桀的统治。《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曾用“五味调和”和“火候论”的烹饪之道阐述统治之术。讲“五味调和”时,他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道理既发乎自然、顺势而为,又讲究精妙制衡,以达到“和”的状态。因其声望高,有后人称其为厨师鼻祖。同样是在商朝,殷高宗盛赞其贤相傅说时,也借用烹饪将辅国大臣比作酿酒时少不了的酒酵,调和汤羹时少不了的盐和梅子:“若作酒醴,尔惟曲蘖(音ni)。若作和羹,尔为盐梅。”“调和鼎鼐”(音ni)这个成语,表面说的是鼎前烹肉的厨师,实际多比喻宰相职责。

  “自古有君必有臣,犹之有饮食之人,必有庖人也。”周朝时设置“食官”这一重要官职,归为“天官”之列,仅次于主政之官的“宰官”。按照分工不同,周朝食官又分为膳夫、庖人、鳖人、腊人、浆人、凌人等二十余种,每种其下又有手下,各司其职。比如鳖人专掌龟、鳖、蛤、蚌的供给;腊人专管腊肉的制备;浆人负责酒以外的饮料食官及其下属高达两千余人。王室有“御厨”,士大夫家中也有“家厨”,随军则有“军厨”。另外,先秦的市集上,已有饮食店,店里有厨师。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易牙,因其厨师出身、烹饪技艺高,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也被中国厨师称作祖师之一。

  虽然中华厨师的鼻祖究竟是彭祖、伊尹还是易牙,未有统一说法,但时至今日,可以肯定的是,由专业厨师烹制的美味已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属特权。唐朝时,长安两市的食店可做“礼席”,即厨师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代客办理筵宴。宋时饮食之风尤盛,酒肆林立、顾客盈门,酒楼里的厨师也在南来北往的交互中厨艺大增。

  作为美食文明古国,东西南北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饮食文化以及各不相同的烹饪手法,酿造了餐饮界“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四大基调;“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等二十四大制作工艺;以及“酒糟、泥烤、醉制、拔丝、糖色”等数不胜数的烹调技艺。无穷无尽的中华美食背后,是上千年来,无数厨师心力与智慧的沉淀。

  在古希腊,和魔法magic出自同一词源的mageiros,也有厨师的意思。古希腊殖民地西西里岛,是其烹饪饮食的中心,欧洲第一本烹饪书就在这里诞生,作者是被柏拉图誉为“厨师楷模”的麦瑟库斯。虽然这本烹饪书早已失传,但类似“切掉带鱼的头部,将其洗净切成片,将奶酪和油倒在上面”的烹饪技巧,还流传在后人的记录中。还有一位载入史册的古希腊厨师,是来自埃利斯的科罗布斯,不过他留名于世并不是因为厨艺,而是因其在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奥运会上获得了短跑冠军。

  在古罗马,如果想成为一名厨师,首先要经历长期的厨艺学徒生活,还需加入类似行业协会那样的“实践社群”。古罗马人喜欢宴会,对美食追求的例证之一来自公元五世纪当地人称为Apicius的食谱集。而Apicius其实是一名罗马厨师的名字,他的代表作《论烹饪》中的食谱,据说达到了500种之多。

  欧洲中世纪的厨师职业不向女性开放,每一本烹饪书都出自男人之手。最早的厨师专业组织出现在法国,在教堂主事厄特让布瓦洛1268年所著的《职业之书》中,曾经提到过巴黎大厨公会的章程。侍奉王室的顶级厨师被称为“主厨”,经典的烹饪书大多由他们撰写。十五世纪,在大公阿曼德斯八世的萨伏依宫廷中担任主厨的奇卡尔著有法文版《论烹饪》一书,他把厨师的职业定义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服务过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和查理六世的主厨泰尔冯写下的《饮馔录》,是法国最早的料理书。

  虽然宫廷主厨地位显赫,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普通厨师在欧洲人眼里却和屠夫一样,都是不讨喜的职业受宗教观念影响,中世纪的人对涉及血的职业都很戒备。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贵族纷纷逃亡,宫廷主厨没了用武之地,转而在民间开起了餐厅,成为餐厅主厨。他们彼此之间交流厨艺、参加评选,欧洲的厨师行业因此兴盛起来。

  现在,餐厅里的厨师在工作时,通常戴着高耸的厨师帽,穿着干净的白色厨师服。然而十八世纪以前,欧洲厨师的形象往往是围着锅灶、满身油腻的烧菜工,“入得了厨房,上不了厅堂”。干净整洁的厨师服,是现代厨师专业度和地位提升的象征,也承载了不负食客信任的烹饪精神,而厨师服的出现,得感谢两位名厨马利安东尼卡莱姆和奥古斯特埃科菲。

  法国人卡莱姆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国际名厨,他创作的一款牛轧糖曾风靡巴黎。十八世纪末,由于外交的需要,拿破仑委托他改造、提升宫廷厨房,后厨统一服装也是提升方案的一部分。卡莱姆认为技艺精湛的厨师有能力在烹饪时避免沾到污渍,要结束过去厨师满身污渍、邋遢的形象,因此厨师服选择了白色,即使在工作中被弄脏,也容易被发现并及时更换。白色的厨师服也能被彻底漂白和消毒,更加卫生。他还发明了厨师帽,初衷是避免头发掉进食材里。

  在卡莱姆设计的厨师服基础上,十九世纪,被人们称为“法国现代料理之父”的名厨奥古斯特埃科菲更进一步,引入军队管理中的等级制度,将厨师的白色无边高帽设计成不同高度,用以区分厨师的等级。对于厨师服,他延续军装的思路,剪裁上采用了双排扣设计,方便以换边的方式呈现干净的外表。同时将裤子做得更宽松,方便活动。由此,现代厨师服的样式基本确立,而厨师服的演变也象征着厨师行业专业性和地位的提升。

  1939年,50岁的哈兰山德士研制出一种快速炸鸡法:把鸡肉用11种调味品提前腌制,现场烹饪15分钟即可出炉,这就是肯德基炸鸡的前身。山德士对炸鸡配方严格保密,并申请了专利。想要得到配方,得花大价钱买肯德基的特许经营权,这奠定了快餐业标准化的经营基础厨师 AI难以取代的古老职业。

  麦当劳兄弟的烹饪起步是一家热狗摊,1940年,他们开办了自己的第二家餐厅麦当劳。在麦当劳餐厅首创的流水线厨房里,一位员工按规定的时间和温度煎制汉堡肉饼;一位负责烤箱里的面包片按时出炉;一位负责把做好的面包、肉饼加上腌黄瓜、挤上番茄和芥末酱组合成汉堡包;还有一位专门负责打包如果说肯德基快餐以统一配方固定了厨师的烹饪方式,麦当劳后续推出的流水作业则更进一步降低了厨师的作用,形成了快餐业。目前,快餐业占据了餐饮业20%以上的营业收入。

  在快节奏生活裹挟着快餐业一路增长的背后,是厨师行业面临的挑战。挑战来自方方面面,除了快餐行业厨师的操作被标准化,“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的入场,也打破了厨师的行业壁垒。由中央厨房统一研发的预制菜,打包发往各个餐厅,经过工业化生产,预制菜在行业门槛、质量控制、方便性、成本等指标上,显然都优于“个体作坊式”的烹制,即使未经厨艺培训的普通人,只要按照流程操作,也能快速烹饪出像模像样的菜肴。

  更大的挑战来自AI厨师的出现。虽然早期的机器人厨师只是以简单的机械手臂模仿人洗、切、炒的姿势,但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如今的机器人厨师已经可以将菜谱转化成代码,这就意味着,一位厨师的“独门绝技”可以用代码的形式被机器人快速复制执行。有时甚至不需要代码转化,加入视觉神经网络系统的机器人,能够在观摩做菜中通过影像捕捉技术分析食材成分和烹饪步骤,再复刻操作。更进一步,高端的厨房机器人除了拥有“大脑”和精密的机械手臂,还能联机炉灶、烤箱以及各种厨具,把厨师和厨房融为一体。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的厨师,就是机器人。

  未来的厨师职业会被AI取代吗?这是很多人的担忧。不过,几千年前伊尹给商汤的箴言里就说过:“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没有嗅觉和味觉的AI,或许能复制做菜的步骤,却无法像人类那样体会滋味调和里变化莫测、不可言传的精妙。所以,厨师行业的未来发展,人工智能可以模仿制作“大路菜”,但满足人类味蕾的“高级需求”,恐怕还要靠我们自己。

  欧洲中世纪没有女厨师,但我国名厨里自古不乏“半边天”的风采,尤其是唐宋时期。

  行业内流传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中,除了宰相伊尹、厨艺高超的易牙、擅长烤鱼的太和公,和被立传的清代家厨王小余,其余的六位名厨都是女性。

  膳祖是唐朝宰相段文昌府上的女厨师,对食材见解独到,管理段府膳食四十余载,所烹的美食大多数收录于段文昌之子段成式所编的《酉阳杂俎》里。

  五代时期的女僧厨梵正,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还有极高的饮食美学功底,擅长冷盘。按照北宋文人陶谷在《清异录馔羞门》中的记载,比丘尼梵正炮制精巧,用腌鱼、炖肉、酱瓜、蔬菜等,黄红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wǎng)川图小样。”《辋川图》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之地辋川别墅的画图,而“辋川图小样”是梵正根据20个别墅景点图画而烹制的花拼,这道菜开创了我国花拼菜肴的先河。

  被宋高宗封为五品官的“尚食刘娘子”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宫廷女厨师,后人称其为南宋版“大长今”。因皇帝女御厨刘娘子的影响力,南宋后期的贵族家庭也流行聘请“女厨师”,女性厨师的职业地位大大提高。

  南宋民间女厨师宋五嫂,在杭州钱塘门开立自己的食店,“宋嫂鱼羹”颇具特色,吸引了八方食客。传说高宗赵构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不绝口,于是宋五嫂名声大振,被奉为脍鱼之“师祖”。

  明末“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作为江南人,善制菜蔬糕点,如桃膏、瓜膏、腌菜,独创“走油肉”,留下“董肉”的名菜;用芝麻、饴糖、松子、桃仁、玫瑰、桂花加入上等面粉,拌上麻油,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酥糖,即“董糖”。

  清代著名女点心师萧美人是扬州仪征人,善作江南糕点,乾隆曾让人到萧美人的店里定购点心让后宫皇妃品尝。清代不少诗人都是萧美人点心的忠实拥趸,曾有诗云:“妙手纤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这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第一部厨师传记《名厨王小余》里的第一句话。传记的提笔者,是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文人袁枚。

  古人有“君子远庖厨”之说,不过美食家袁枚却打破这个古训,不仅不远离,还亲自为家厨王小余立传,称其“可以为师矣”。

  根据传记的记载,王小余厨艺高超,十步以外闻香者都垂涎:“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王小余不分食材高低贵贱,只以味道适其珍:“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zū)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王小余选食材“必亲市场”,掌火“雀立不转目”,调味“未尝见染指之试”,每一道菜都倾注心思,全力以赴以求展现食材最美好的滋味:“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

  袁枚不仅是王小余的主人,也是他的知己。有人曾问王小余,作为一代名厨,为什么不去富贵的“朱门”侍奉,而是安于简朴的随园。王小余的回答是:“知音难,知己难,知味尤难。”正是食物,把一代美食家与一代名厨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有王小余的厨师技艺实践,袁枚留下了经典的《随园食单》,而王小余也因为袁枚,成为第一个被立传的中国厨师。

  最近一段时间,预制菜和AI厨师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烹饪,是人类最早的生存技能之一,厨师的地位自古就不容小觑,在我国,烹饪之道甚至与治国理念相互融通。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厨师这个历经了几千年的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类文明与饮食文明的萌芽来自于火的燃烧。先人从偶然尝到被火烤后更加美味的兽肉,到主动利用火,制作出散发焦香的美食,这里面不知有没有最早的“无名厨师”。

  传说中的“三皇”燧人氏、伏羲、神农氏或多或少都对“厨师”职业做出过贡献。燧人氏教会人们火烹,取代生食,解决了饮食卫生的大问题。《韩非子五蠹篇》里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民食果蓏(音luǒ)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在唐朝司马贞对《史记》增补的《三皇本纪》里,伏羲也和厨师有联系:“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庖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做荤菜的大厨”。神农氏本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因为懂得用火,被推举成王,又称“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氏教会人们刀耕火种,自己则亲尝百草,还发明了陶器和炊具。

  “三皇”虽与“厨师”有关,但都不是专业人士。有史料记载,生活在三皇五帝时期的彭祖是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也是中国烹饪的鼻祖。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在商朝,真有一位出身厨师、走向治国之位的雄才伊尹。传说伊尹出生后被寄养在“烰人”(厨师)家里,后辅佐汤王推翻夏桀的统治。《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曾用“五味调和”和“火候论”的烹饪之道阐述统治之术。讲“五味调和”时,他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道理既发乎自然、顺势而为,又讲究精妙制衡,以达到“和”的状态。因其声望高,有后人称其为厨师鼻祖。同样是在商朝,殷高宗盛赞其贤相傅说时,也借用烹饪将辅国大臣比作酿酒时少不了的酒酵,调和汤羹时少不了的盐和梅子:“若作酒醴,尔惟曲蘖(音ni)。若作和羹,尔为盐梅。”“调和鼎鼐”(音ni)这个成语,表面说的是鼎前烹肉的厨师,实际多比喻宰相职责。

  “自古有君必有臣,犹之有饮食之人,必有庖人也。”周朝时设置“食官”这一重要官职,归为“天官”之列,仅次于主政之官的“宰官”。按照分工不同,周朝食官又分为膳夫、庖人、鳖人、腊人、浆人、凌人等二十余种,每种其下又有手下,各司其职。比如鳖人专掌龟、鳖、蛤、蚌的供给;腊人专管腊肉的制备;浆人负责酒以外的饮料食官及其下属高达两千余人。王室有“御厨”,士大夫家中也有“家厨”,随军则有“军厨”。另外,先秦的市集上,已有饮食店,店里有厨师。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易牙,因其厨师出身、烹饪技艺高,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也被中国厨师称作祖师之一。

  虽然中华厨师的鼻祖究竟是彭祖、伊尹还是易牙,未有统一说法,但时至今日,可以肯定的是,由专业厨师烹制的美味已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属特权。唐朝时,长安两市的食店可做“礼席”,即厨师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代客办理筵宴。宋时饮食之风尤盛,酒肆林立、顾客盈门,酒楼里的厨师也在南来北往的交互中厨艺大增。

  作为美食文明古国,东西南北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饮食文化以及各不相同的烹饪手法,酿造了餐饮界“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四大基调;“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炒、爆、熘、炸、烹、煎、贴、烧、焖、炖、蒸”等二十四大制作工艺;以及“酒糟、泥烤、醉制、拔丝、糖色”等数不胜数的烹调技艺。无穷无尽的中华美食背后,是上千年来,无数厨师心力与智慧的沉淀。

  在古希腊,和魔法magic出自同一词源的mageiros,也有厨师的意思。古希腊殖民地西西里岛,是其烹饪饮食的中心,欧洲第一本烹饪书就在这里诞生,作者是被柏拉图誉为“厨师楷模”的麦瑟库斯。虽然这本烹饪书早已失传,但类似“切掉带鱼的头部,将其洗净切成片,将奶酪和油倒在上面”的烹饪技巧,还流传在后人的记录中。还有一位载入史册的古希腊厨师,是来自埃利斯的科罗布斯,不过他留名于世并不是因为厨艺,而是因其在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奥运会上获得了短跑冠军。

  在古罗马,如果想成为一名厨师,首先要经历长期的厨艺学徒生活,还需加入类似行业协会那样的“实践社群”。古罗马人喜欢宴会,对美食追求的例证之一来自公元五世纪当地人称为Apicius的食谱集。而Apicius其实是一名罗马厨师的名字,他的代表作《论烹饪》中的食谱,据说达到了500种之多。

  欧洲中世纪的厨师职业不向女性开放,每一本烹饪书都出自男人之手。最早的厨师专业组织出现在法国,在教堂主事厄特让布瓦洛1268年所著的《职业之书》中,曾经提到过巴黎大厨公会的章程。侍奉王室的顶级厨师被称为“主厨”,经典的烹饪书大多由他们撰写。十五世纪,在大公阿曼德斯八世的萨伏依宫廷中担任主厨的奇卡尔著有法文版《论烹饪》一书,他把厨师的职业定义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服务过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和查理六世的主厨泰尔冯写下的《饮馔录》,是法国最早的料理书。

  虽然宫廷主厨地位显赫,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普通厨师在欧洲人眼里却和屠夫一样,都是不讨喜的职业受宗教观念影响,中世纪的人对涉及血的职业都很戒备。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贵族纷纷逃亡,宫廷主厨没了用武之地,转而在民间开起了餐厅,成为餐厅主厨。他们彼此之间交流厨艺、参加评选,欧洲的厨师行业因此兴盛起来。

  现在,餐厅里的厨师在工作时,通常戴着高耸的厨师帽,穿着干净的白色厨师服。然而十八世纪以前,欧洲厨师的形象往往是围着锅灶、满身油腻的烧菜工,“入得了厨房,上不了厅堂”。干净整洁的厨师服,是现代厨师专业度和地位提升的象征,也承载了不负食客信任的烹饪精神,而厨师服的出现,得感谢两位名厨马利安东尼卡莱姆和奥古斯特埃科菲。

  法国人卡莱姆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国际名厨,他创作的一款牛轧糖曾风靡巴黎。十八世纪末,由于外交的需要,拿破仑委托他改造、提升宫廷厨房,后厨统一服装也是提升方案的一部分。卡莱姆认为技艺精湛的厨师有能力在烹饪时避免沾到污渍,要结束过去厨师满身污渍、邋遢的形象,因此厨师服选择了白色,即使在工作中被弄脏,也容易被发现并及时更换。白色的厨师服也能被彻底漂白和消毒,更加卫生。他还发明了厨师帽,初衷是避免头发掉进食材里。

  在卡莱姆设计的厨师服基础上,十九世纪,被人们称为“法国现代料理之父”的名厨奥古斯特埃科菲更进一步,引入军队管理中的等级制度,将厨师的白色无边高帽设计成不同高度,用以区分厨师的等级。对于厨师服,他延续军装的思路,剪裁上采用了双排扣设计,方便以换边的方式呈现干净的外表。同时将裤子做得更宽松,方便活动。由此,现代厨师服的样式基本确立,而厨师服的演变也象征着厨师行业专业性和地位的提升。

  1939年,50岁的哈兰山德士研制出一种快速炸鸡法:把鸡肉用11种调味品提前腌制,现场烹饪15分钟即可出炉,这就是肯德基炸鸡的前身。山德士对炸鸡配方严格保密,并申请了专利。想要得到配方,得花大价钱买肯德基的特许经营权,这奠定了快餐业标准化的经营基础。

  麦当劳兄弟的烹饪起步是一家热狗摊,1940年,他们开办了自己的第二家餐厅麦当劳。在麦当劳餐厅首创的流水线厨房里,一位员工按规定的时间和温度煎制汉堡肉饼;一位负责烤箱里的面包片按时出炉;一位负责把做好的面包、肉饼加上腌黄瓜、挤上番茄和芥末酱组合成汉堡包;还有一位专门负责打包如果说肯德基快餐以统一配方固定了厨师的烹饪方式,麦当劳后续推出的流水作业则更进一步降低了厨师的作用,形成了快餐业。目前,快餐业占据了餐饮业20%以上的营业收入。

  在快节奏生活裹挟着快餐业一路增长的背后,是厨师行业面临的挑战。挑战来自方方面面,除了快餐行业厨师的操作被标准化,“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的入场,也打破了厨师的行业壁垒。由中央厨房统一研发的预制菜,打包发往各个餐厅,经过工业化生产,预制菜在行业门槛、质量控制、方便性、成本等指标上,显然都优于“个体作坊式”的烹制,即使未经厨艺培训的普通人,只要按照流程操作,也能快速烹饪出像模像样的菜肴。

  更大的挑战来自AI厨师的出现。虽然早期的机器人厨师只是以简单的机械手臂模仿人洗、切、炒的姿势,但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如今的机器人厨师已经可以将菜谱转化成代码,这就意味着,一位厨师的“独门绝技”可以用代码的形式被机器人快速复制执行。有时甚至不需要代码转化,加入视觉神经网络系统的机器人,能够在观摩做菜中通过影像捕捉技术分析食材成分和烹饪步骤,再复刻操作。更进一步,高端的厨房机器人除了拥有“大脑”和精密的机械手臂,还能联机炉灶、烤箱以及各种厨具,把厨师和厨房融为一体。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的厨师,就是机器人。

  未来的厨师职业会被AI取代吗?这是很多人的担忧。不过,几千年前伊尹给商汤的箴言里就说过:“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没有嗅觉和味觉的AI,或许能复制做菜的步骤,却无法像人类那样体会滋味调和里变化莫测、不可言传的精妙。所以,厨师行业的未来发展,人工智能可以模仿制作“大路菜”,但满足人类味蕾的“高级需求”,恐怕还要靠我们自己。

  欧洲中世纪没有女厨师,但我国名厨里自古不乏“半边天”的风采,尤其是唐宋时期。

  行业内流传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中,除了宰相伊尹、厨艺高超的易牙、擅长烤鱼的太和公,和被立传的清代家厨王小余,其余的六位名厨都是女性。

  膳祖是唐朝宰相段文昌府上的女厨师,对食材见解独到,管理段府膳食四十余载,所烹的美食大多数收录于段文昌之子段成式所编的《酉阳杂俎》里。

  五代时期的女僧厨梵正,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还有极高的饮食美学功底,擅长冷盘。按照北宋文人陶谷在《清异录馔羞门》中的记载,比丘尼梵正炮制精巧,用腌鱼、炖肉、酱瓜、蔬菜等,黄红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wǎng)川图小样。”《辋川图》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之地辋川别墅的画图,而“辋川图小样”是梵正根据20个别墅景点图画而烹制的花拼,这道菜开创了我国花拼菜肴的先河。

  被宋高宗封为五品官的“尚食刘娘子”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宫廷女厨师,后人称其为南宋版“大长今”。因皇帝女御厨刘娘子的影响力,南宋后期的贵族家庭也流行聘请“女厨师”,女性厨师的职业地位大大提高。

  南宋民间女厨师宋五嫂,在杭州钱塘门开立自己的食店,“宋嫂鱼羹”颇具特色,吸引了八方食客。传说高宗赵构乘龙舟游西湖,曾尝其鱼羹,赞不绝口,于是宋五嫂名声大振,被奉为脍鱼之“师祖”。

  明末“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作为江南人,善制菜蔬糕点,如桃膏、瓜膏、腌菜,独创“走油肉”,留下“董肉”的名菜;用芝麻、饴糖、松子、桃仁、玫瑰、桂花加入上等面粉,拌上麻油,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酥糖,即“董糖”。

  清代著名女点心师萧美人是扬州仪征人,善作江南糕点,乾隆曾让人到萧美人的店里定购点心让后宫皇妃品尝。清代不少诗人都是萧美人点心的忠实拥趸,曾有诗云:“妙手纤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这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第一部厨师传记《名厨王小余》里的第一句话。传记的提笔者,是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文人袁枚。

  古人有“君子远庖厨”之说,不过美食家袁枚却打破这个古训,不仅不远离,还亲自为家厨王小余立传,称其“可以为师矣”。

  根据传记的记载,王小余厨艺高超,十步以外闻香者都垂涎:“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王小余不分食材高低贵贱,只以味道适其珍:“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zū)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王小余选食材“必亲市场”,掌火“雀立不转目”,调味“未尝见染指之试”,每一道菜都倾注心思,全力以赴以求展现食材最美好的滋味:“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

  袁枚不仅是王小余的主人,也是他的知己。有人曾问王小余,作为一代名厨,为什么不去富贵的“朱门”侍奉,而是安于简朴的随园。王小余的回答是:“知音难,知己难,知味尤难。”正是食物,把一代美食家与一代名厨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有王小余的厨师技艺实践,袁枚留下了经典的《随园食单》,而王小余也因为袁枚,成为第一个被立传的中国厨师。

网站地图

+86 3695 26598